余华的文字我非常喜欢。看过《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和《十个词汇里的中国》之后,我如饥似渴的找来他以前的短篇小说来阅读。所以当我知道余华的新作《第七天》出版的消息时,第一时间自付运费6元,在亚马逊预定了这本书。
我是在6月14日拿到这本书的,但是忍住了没看,我知道只要一开始就没办法放下。余华的文字有一种简洁的美,仿佛一种魔力,可以让人手不释卷的看完一本小说。
6月15日夜,我看完《第七天》后,无法入眠,但是却没有看完《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和《兄弟》的震撼了。
我不想批判余华,毕竟他的文字还是那么的简洁优美,但是他的这本小说写的过于松散了。说实话,有点类似韩寒当年在《三重门》之后写的小说--《他的国》、《光荣日》、《一座城池》,用荒诞、梦境和隐喻来描述现实。所不同的是,余华的《第七天》更加现实。
故事的主线是我在死去之后对自己一生的回顾,以及我死去之后遇到的各种人的遭遇。
其中我与养父之间的亲情描写最为感人。我与养父之间的每一次分离与重聚,都让人联想起《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和《兄弟》对亲情的描写。
书中有两处涉及爱情的描写,分别是我和李青,鼠妹和伍超。
我和李青的故事很像是《兄弟》中的宋钢和林红,我和宋钢都是是木讷被动忠厚老实的男性形象,最终李青抛弃了我,林红抛弃了宋钢。这似乎代表着作者对当代爱情的绝望。
鼠妹和伍超是一对蚁族,作者将媒体针对蚁族生活的报道,全部参杂在小说中。悲惨,但缺少细节的真实。
无独有偶的是,韩寒的一篇微博,恰好代表我对本书的评价。
现在觉得好的小说应更加纯粹,描述每一种世界之广大,探寻每一枚人心之复杂,要贴着现实,但不能粘着现实,要控制自己的叙述而不是一味控诉,小说里的人物是你穿透世界的面具,而不是批判制度的道具,更不是承载段子的玩具。不能把大量时事评论和社会热点放置其中,那些都是杂文新闻和微博论坛要做的事。在写《1988》时开始意识到这些,反思和进化中,没想透之前不会随手将就一本。朋友们就不用再催促新的长篇小说了,后会无期。
亚马逊的kindle软件很给力,可以在上面同步看到该书。用苹果或者安卓手机的人,强烈推荐下载安装一个。
余华为什么要写这样一本书,也许可以从《十个词汇里的中国》的后记中得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