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的我欣赏的是他的那一份不羁与一针见血。
可是随着年龄的增大,越来越发现其实人有的时候更多的需要一种冷眼、热心的态度。他的片面、他的过激,18岁以前叫年少轻狂,但等他到了30、40。。。以后呢?我看到的只是他那讽刺的言语而已。独善其身和兼济天下他会做出怎样的选择?他又有能力做出怎样的选择?
我只是想说,平和是他所无法驾御的一种力量。"
"你不了解他,太不了解!如果韩寒抹掉所有的锋芒与尖锐,和都有的世俗眼光。他就不是韩寒了。他的世界,即使是老年,也不需要平和。"
年轻不爱回忆从前,一来从前太短,二来总是会想起有些事情做错了,有些不忍与苦涩。
《三重门》是韩寒五年文集中第一篇小说,也是我认为的韩寒最好的小说,那个中学生林雨翔,从懵懂的初三到苦闷的高中,一路走来,多了些阴影,少了些阳光,却也让我对自己的过去有了一些新的看法。
什么样的文章才是好文章,对于韩寒来说也许是旁征博引外加风趣幽默,这一点的正确与否,至少从他写的书的销量上可以看出一些来,但是我想起以前对中学生作文的要求,至少观点要正确,也就是要多写这个社会阳光的一面,少写阴暗面,即使写到阴暗面,也要想到为什么会有阴影,是因为这个社会充满了阳光,难免会有一些阴暗的角落。
现在想想自己中学时写过的一些议论文,恶心的想吐,尤其是一些要求你唱赞歌的文章,那真是搜肠刮肚,但求高分,这样的写作态度,哪来的真实与情感,即使凑够字数,自己读来也都是味同嚼蜡。
尤其是对于一个对文学还有一些幻想的中学生来说,这个社会似乎都已经不再风花雪月,一个难得的知己Susan,永远都存在于林雨翔的回忆中,谁能够想到故事的结局竟然是一个"庸俗"的爱情故事,Susan对林雨翔的失望彻底的给林雨翔泼了一身冷水,让本来就有一些愤世嫉俗的人对这个社会更加的愤世嫉俗。
然而林雨翔还没有像罗天诚那样看穿,所谓人活世间,要么大俗,要么大雅,不俗不雅是最痛苦的,因此对大多数人来说,这个世界也就是痛苦的,这有点像佛教的说教,谁又能想到竟然是一个初中生的人生感悟。罗天诚的少年老成,很容易就让人对号入座,但是在小说的后半部分却仅仅在书信中露一小面,就像Susan一样,让人有一种欲罢不能的感觉,作者为什么就不能在小说的结尾回到原点,让林雨翔的初中朋友再来一次大团圆呢?也许韩寒根本就不屑于这种好莱坞式的结局吧。
《三重门》在语言上力求每句话都出彩,因为小说本身几乎没有什么情节,因此读起来就没有那么累,尤其是前半部分,几乎每句话都是一个段子,但是到了林雨翔的高中部分,语言愈发的透露出苦闷,这也许同韩寒的自身经历有关,但是我不由得想起了一个人――方鸿浙,《三重门》很有一些《围城》遗风。
关于《三重门》和《围城》的种种相似之处,我不想多提,不过我想中国的教育制度竟然可以让一个中学生变得成熟老辣看透人生黑色幽默,也可以称得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了。
看完这部小说我常常幻想《三重门》拍摄为电影,但是仔细一想,这么不主旋律的一部小说,也确实难以通过广电总局的审查,还是《花季雨季》这样阳光一点的小说容易登上大萤幕。
韩寒在后来的《像少年啦飞驰》中,写到影视剧本的创作,当然最主要的是现在写剧本是非常赚钱的。另外他还写道一些关于大学生活的见闻以及他所最最钟爱的赛车。我很赞同他的一句话,一个人的创作是需要生活的。
韩寒对现今教育制度的猛烈抨击,说句实在话我一点都不觉得奇怪,因为在他之前就有了一个郑渊洁,对于一个天才来说,是受不了哪怕一点的桎梏和束缚的。而且我觉得他的杂文很受一些网络牛人的影响,比如王小峰。
那个幻想着以文学创作作为人生依托的林雨翔最终无法走出高中的三重门,也许他虚荣、懒散又脆弱,但是他注定会成为小说中80年代的代表人物。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